d1a20cf431adcbef8a219a2542b496d9a3cc9f99.jpeg

浪潮智能工厂内,高端服务器生产正在井然有序的进行(资料图)

央广网北京4月24日消息“滴滴滴……”伴随着轻微的机械声,在济南高新区的浪潮智能工厂,一辆无人驾驶的激光牵引叉车托着一台服务器整机柜驶过。一旁的智能锁附机器人忙碌不停,每8分钟锁完130颗螺丝,相当于工人1小时的工作量。  

“订单号、客户定制化需求、进度……”车间中央滚动显示订单的柔性装配线管理看板,道出了这座工厂的特别之处——柔性化生产。这意味着,智能制造系统可根据客户定制需求下达指令,同时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,从而满足电商、社交、金融等不同行业企业的差异化需求。

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,浪潮智能工厂的整机柜云服务器交付周期从18天缩短至5-7天,人员减少了75%,生产效率提升了30%,高峰时日产能可达2000台。

伴随着技术与政策的双重红利,近年来,像浪潮智能工厂这样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实践在我国正呈现“遍地开花”之势。数据显示,我国主要工业互联网平台总数已超过50家,重点平台平均连接的设备数量达到59万台。
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:“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,拓展‘智能+’,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。”这已是“工业互联网”第二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。

事实上,2017年以来,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已进入政策红利期。从《关于深化“互联网+先进制造业”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》到《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(2018-2020年)》,从《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》到近期发布的《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指导意见(征求意见稿)》,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从顶层设计到支撑体系建设,逐渐走向完善。

新技术发展也为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带来全新机遇。“5G、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、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在工业互联网中起重要作用。”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、院士邬贺铨表示,在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基础上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生产管理,有助于改进生产效率或提高产品质量。

在新技术的加持之下,工业互联网为企业插上了智能化“翅膀”。在制作拉链、纽扣等服饰辅料的浙江伟星集团,为防止生产的拉链出现缺齿、色差大等问题,工人需要长时间用手摸、用眼看,较大的劳动强度使工厂面临着检验人员流动性大、漏检率难降低等难题,成本居高不下。而借助智能化认知视觉监测,机器视觉替代了人工质检,模型准确率可达96%以上,较人工最高约85%的准确率大幅提升。

工业互联网为制造企业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“机器换人”这么简单。浪潮云企业云营销部总经理赵文慧向记者表示,工业互联网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五方面问题,包括智能化的生产、个性化的定制、网络化的协同、服务化的延伸、精细化的管理。

“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企业的效果初步显现,一批基于平台的创新解决方案出现,并在轻工、钢铁、石化、电子等行业实现了商业化应用。”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日前指出,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,有的企业实际上研发成本降低30%以上,生产效率提高10%以上,实现节能减排10%以上。

不过,赵文慧向记者表示,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发展“春风”之下,也要避免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实践进入误区。一方面要避免盲目“跟风”倾向,防止过度炒作工业互联网概念;另一方面,要防止企业进入盲目追求“无人化”误区,有必要发挥工人能动性的环节不必强求“机器换人”。他指出,工业互联网发展不仅需要“硬件”,也需要“软件”,实现系统间数据连接、实现供需对接和供应链协同是发展的前提。